水资源短缺依然是制约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和“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以此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随着沿海经济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沿海形成了一批钢铁、石化等产业园区、示范基地,高耗水行业呈现向沿海集聚的趋势。
与此同时,沿海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性缺水严重等问题,水资源的压力慢慢的变大,急需寻找新的水资源增量。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能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理想条件下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稳定供水。
2016 年 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发布《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和西部苦咸水地区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园区等的建设,推广可复制的海水利用典型模式。2017年 7 月,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海水利用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业列为“十三五”海洋经济重点培育壮大的海洋新兴起的产业。2017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版)》,将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列入“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产品目录。
受益于陆续出台的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战略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海水淡化行业近年来的工程规模和数量均保持持续增长趋势,预计未来也将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来源,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 142 个,工程规模 120.17 万吨/日。其中,全国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 36 个,工程规模 105.96 万吨/日;千吨级以上、万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 41 个,工程规模 12.95 万吨/日;千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 65个,工程规模 1.26 万吨/日。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行业报告,市场规模,发展前途,利润分析,价格趋势,竞争格局,投资机遇》
反渗透(RO)、低温多效(MED)和多级闪蒸(MSF)海水淡化技术是国际上已商业化应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术。我国已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关键设备研制取得突破,有关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RO)技术的工程 121 个,工程规模 82.56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68.70%;应用低温多效(MED)技术的工程 16 个,工程规模 36.92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30.72%;应用多级闪蒸(MSF)技术的工程 1 个,工程规模 0.60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0.50%;应用正渗透(FO)技术的工程 1 个,工程规模 0.05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0.04%;应用电渗析(ED)技术的工程 3 个,工程规模0.045 万吨/日,占总工程规模的 0.04%。
7.1.2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装置研制成功7.1.32019年海丰电厂海水淡化装置投产